一、专业代码:080905
二、专业名称:物联网工程专业
三、学制:四年,学生可在3-7年完成学业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能够解决物联网领域复杂问题,能在国防、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相关物联网的规划、研究、设计、开发、实施、集成、管理和维护等工作,具有创新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六、主要课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类课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Java、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RFID原理与应用、ZigBee与无线传感网络、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控制技术、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5G物联网项目开发、人工智能项目开发。
七、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到国防、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或行业从事计算机类软件编程开发、数据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及物联网系统集成等工作。典型岗位有物联网电子工程师、嵌入式电子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物联网应用软件工程师、物联网系统工程师、物联网实施工程师、物联网运维工程师等。
八、培养要求
本专业面向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以物联网泛在信息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化应用三层典型体系架构,培养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调试运行、管理等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规范、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依照国际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本专业毕业学生应达成的以下12项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理知识、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物联网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具备数学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物联网工程领域中复杂问题的分析、表述、建模或计算;
1.2掌握物联网的工程基础知识及基础理论,并能够用于解决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中的信息感知、网络传输、数据分析等问题;
1.3理解物联网及相关应用领域工程活动中涉及的重要经济与管理因素。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能够运用数理知识识别和判断物联网应用系统中的核心问题;
2.2针对物联网技术领域的工程问题,通过文献分析对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正确表达;
2.3识别及表达物联网工程中可能遇见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得到有效的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软硬件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掌握物联网软件及硬件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软、硬件设计及开发能力;
3.2 能够在安全、隐私、环境、法律、文化等现实约束条件下,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改进,体现创新意识;
3.3 能够对物联网应用系统进行设计和规划,提出解决方案,并用可视化、报告或软硬件等形式呈现设计成果。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需求和功能分析;
4.2 能够基于物联网基础理论,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选用或搭建开发环境进行软硬件实现;
4.3 能够有效实施物联网工程方案,对方案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掌握必要的物联网相关的数据处理与计算、数据库和网络等公共资源和通用工具;
5.2 能够使用现代工具及资源,对物联网系统及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或建模,并理解其局限性;
5.3 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物联网工程问题。
6.工程与社会:能够对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物联网工程实践和应用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了解物联网行业的特性与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2 了解物联网相关工程背景知识,能合理评价物联网工程的实施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了解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通信、控制、电子等技术发展前沿和趋势;
7.2 能够评价物联网工程实践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3 能够理解和评价物联网安全及隐私问题对社会健康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理解世界观、人生观及个人在社会及自然环境中的地位,理解物联网工程师的职业性质与责任;
8.2 能够理解物联网领域职业道德的含义并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9.1 能够理解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的每个角色的定位与责任,能够胜任个人承担的角色与任务,理解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具有合作意识,具备合作精神;
9.2 能够与团队其他成员有效沟通,听取并综合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与建议,能够胜任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物联网工程领域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和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 具备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能够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10.2能运用专业知识撰写物联网报告或设计文稿,并能够就相关问题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0.3 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物联网工程及相关领域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理解物联网工程及相关领域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应用与多学科环境中;
11.2 掌握物联网工程项目与产品设计流程和管理方法。
12.终身学习:身心健康,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环境发展的能力
12.1 能够认识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养成正确的生活、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要求;
12.2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树立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主动追踪物联网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适应创新社会发展需求。
九、师资力量
拥有一支由教授、博士和企业高级工程师共20人组成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双师型”教师5人,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成立有教育厅“物联网技术”科研团队(B20141817)和河南科技学院“嵌入式系统”教学团队。
十、专业建设成就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硕士点的重点支撑专业;建设有农业物联网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新乡市智慧果园多源信息融合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物联网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与印尼泗水大学等开展中国-印尼跨文化科研合作项目(CRCEP);建设有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河南师范大学及天博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校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基地。学生在蓝桥杯、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各类国家及省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28项,创新创业项目38项,软著及专利20项;教师参与国家自科基金1项、主持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及其他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40项。积极实施1+X“智能物联系统集成及应用(AI0T:人工智能+物联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人工智能系统集成及应用(AIAS)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十一、优秀校友
 |
 |
 |
 |
李建昊,物联网工程专业2017届毕业生,目前攻读宁波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领域博士学位。 |
卢俊辉,物联网工程专业2021届毕业生,担任小米集团前端开发工程师,年薪36万多。 |
张梦洋,物联网工程专业2022届毕业生,江南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
胡帅博,物联工程专业2021届毕业生,担任京东前端开发工程师,年薪30多万。 |
相关照片:

图1 部分专业实验室

图2 师生参加CRCEP跨文化交流活动




图3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软著、优秀学位论文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