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按照“挑战杯”赛事整体工作安排,决定启动2025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参赛资格及作品申报
(一)参赛资格
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二)作品申报
参赛作品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
个人作品:作品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的作品。
集体作品: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或硕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三、参赛作品类型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
自然科学类作品: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仅限本科生申报,要求论证严密、文字简洁、有说服力,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重点体现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学术论文及有关材料在8000字以内。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社会热点形成社会调查报告。选题要突出时代主题、瞄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鼓励跨学科研究,提出具有文理交叉特征的选题;字数限制在15000字以内。
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符合国家政策方针,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能形成作品实物,具有较强的展示度;同时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研究,形成“大制作”。
其他要求:
1.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2.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章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3.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
4.在校生人数在1000人及以上学院每类作品提交数量不超过15项,原则上我院提交作品总数不少于8项。
四、赛事安排
(一)承办单位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竞赛:生命科学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作品竞赛:经济与管理学院
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竞赛:信息工程学院
(二)实施阶段
1.宣传动员阶段(2025年1月—3月)
各学院要对“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进行充分宣传,支持学生组建团队,支持指导教师对团队进行指导培训,形成良好的竞赛氛围。
2.校级初赛阶段(2025年3月—4月)
各学院组织对本学院申报项目进行初评,并于2025年3月25日前分类提交推荐参加校级初赛的作品材料(参评作品汇总表、申报书、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学术论文、专利证书等相关支撑材料)电子版到指定邮箱,签字盖章版纸质材料送至指定办公室。
论文作品和调查报告作品发送至邮箱283797125#qq.com(发送时请将#改为@),纸质材料请送至弘德楼40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办公室。
“挑战杯”校赛组委会将组织相关专家评委对初赛作品进行书面评审,并确定入围校级决赛参赛作品。
3.校级决赛阶段(2025年4月—5月)
“挑战杯”校赛组委会组织入围校级决赛的作品进行统一答辩或问辩,根据“挑战杯”校赛成绩择优推荐参加省赛。邀请相关专业导师对“挑战杯”赛事进行省赛赛前辅导,为提升省赛参赛作品质量提供精准指导。
(三)奖项设置
大赛设校级和院级一、二、三等奖,我院将把校赛和省赛获奖作为评优评先及入党的优先条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5年2月17日
(初审/李听 复审/董华明 李学勇 终审/周启 高国红)